滁州市纪检监察网>> 廉洁文化>>正文内容

【廉史今读】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

来源:安徽纪检监察网   发布时间:2025-06-20 18:02

“无以规矩,不成方圆”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原句为:“离娄之明,公输子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”意思是,眼神再好,技艺再高,不使用圆规曲尺,依然画不成方圆。在孟子看来,做人做事就应当守规矩。

不守规矩,必有倾覆之虞。唐代宗时期,宰相元载因为协助铲除权宦李辅国和鱼朝恩,有功于社稷,深得皇帝信任。但在独揽大权后,志得意满、专横跋扈,热衷豪奢之风,家中大兴土木、歌姬成群。官员要想仕途进步,首先要向其送礼,导致朝廷上下贪腐成风。没了规矩意识,元载贪财纳贿、任人唯亲,引来天怒人怨,全家获罪赐死。

历史上臭名昭著的“北宋六贼”蔡京、童贯、王黼、梁师成、朱勔、李彦,结党营私、滥用职权,使国家法度形同虚设、朝堂之上乌烟瘴气,是造成“靖康之耻”的罪魁祸首。“六贼之首”的蔡京在担任宰相期间,只知逢迎上意、投其所好,兴起“花石纲”之役,使民生凋敝、苦不堪言,进而引发“方腊起义”。后来,蔡京被贬岭南,途中死于潭州。可见,人不以规矩则废,国不以规矩则乱。

心中有规矩,行为定方圆。隋朝官员赵轨清正廉洁,被史书评价为“循吏”,意即奉公守法的官吏。《隋书·赵轨传》记载:“其东邻有桑,葚落其家,轨遣人悉拾还其主,诫其诸子曰:‘吾非以此求名,非机杼之物,不愿侵人。汝等宜以为诫。’”邻居的几颗桑葚掉到自己院中,必须原物奉还,小事小节也丝毫不含糊。正是心中“不愿侵人”的规矩,让赵轨能始终恪守官德、不谋私利,被老百姓称赞“公清若水”。

《说苑·政理》曰:“临官莫如平,临财莫如廉,廉平之守,不可攻也。”子贡即将上任信阳宰,孔子告诫其为政要公平、当官要廉洁,如果能做到廉与平,就能经受住各种考验,立于不败之地。廉、平是孔子心中做官应守的规矩。“清贫耐得始求官”,是清代名宦陈廷敬教育子孙后辈的诗句。他提出奢俭是贪廉之根由的观点,在给康熙皇帝的奏疏中写道:“贪廉者,治理之大关;奢俭者,贪廉之根柢。欲教以廉,先使之俭。”陈廷敬从政53年间,历经28次升迁,成为康熙朝的一代名相,离不开其给自己立下的“戒奢尚俭”规矩。

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是共产党人的规矩。1948年秋,辽沈战役打响,攻打锦州时,苹果正成熟。无论是挂在树上的、收获在家的,还是掉在地上的、群众赠送的,解放军战士一个都不妄取。“不吃一个苹果”成了永流传的廉洁故事。上海解放时,为了不惊扰市民,战士们遵守部队规定,夜里露宿街头、和衣而眠,市民们纷纷留下感动的热泪。解放军冒雨酣睡街头的照片一时传遍世界,令全世界为之震撼。“严守纪律性,革命无不胜”,正因有铁一般的纪律,让我们赢得了民心,取得了胜利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高度重视“规矩”二字,强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。“举头三尺有纲纪”,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应当借鉴古今得失,以党的规矩为准绳,时刻自我衡量检视,在守纪律、讲规矩上作表率,做到为民担当、廉洁自律。(天长市纪委监委 张泽民)


上一篇:【廉史今读】从“六廉”到八项规定[ 04-30 ] 下一篇:没有了!

网站首页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 2015 中共滁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滁州市监察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011617号

地址:龙蟠大道 邮编:239000 传真:(0550)3053571

技术支持:安徽网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